HE LAN SHAN WANG PING
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8日下午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,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、落脚于人。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、多层次、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,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,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、幸福感。
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离不开优质文化滋润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,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,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强烈、更加丰富多样。统筹谋划扎实推进共同富裕,理当包括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,推动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,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。其中就包括,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,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,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,不断取得显著成效。
但也要看到,在一些地区,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还不够“解渴”,群众难以享受高品质的优质文化资源,说明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需要强化着眼于人、落脚于人的理念,进一步下移重心、下沉资源,更接地气。
建立和完善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,进一步增强优质文化资源的均衡性和可及性,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、更有效率、更加公平、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,使城乡居民更好参与文化活动,培育文艺技能,享受文化生活,激发文化热情,增强精神力量,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方面。
本着城乡融合,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。坚持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重心下移、共建共享,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,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“硬件”和“软件”质量,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更加完善。加大相关政策供给,引导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,更多地向基层一线下沉,向农村倾斜,向革命老区、民族地区、边疆地区倾斜,向特殊群体倾斜,促进均衡发展。各级各类图书馆、文化馆、博物馆、美术馆、非遗馆等,应加强总分馆制建设,形成活的联动机制。农村公益电影放映、送戏下乡等城乡流动文化服务模式,健全常态化机制,扩大惠民覆盖面,加大文化服务密度。
本着供需对路,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衔接机制。创新文化惠民工程,让优质文化资源高效融入城乡公共文化空间,走进群众日常生活。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,让“群众点单”和“政府买单”更好对上接口,自下而上、以需定供,高效配送,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供给效能。同时,鼓励民间力量加盟基层公共文化服务,激发基层公共文化的创新活力。
本着延伸覆盖,借力数字化提质加量。用足数字技术,整合文化资源,联通各层级公共文化数字平台,打造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,扩大智慧图书馆、智慧博物馆、智慧广电等数字化服务平台共享面,让云展览、云阅读、云视听、云体验像传统农家书屋一样亲民,广大群众上“云端”、进直播间,用“指尖”就可以享用多样化、精准化、高质量的文化大餐。
本着培养内生力,“送文化”“种文化”并重。大力扶持基层文化活动,积极为群众提供艺术活动指导,鼓励各级各类文化单位与城乡基层“结对子”帮带、“种文化”入民,不断提高群众艺术普及水平和创新力。同时,对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加大扶持力度,注重培养基层文化人才队伍,让基层的“戏曲直播间”“戏班子”“唢呐队”等文化艺术载体,能够自给自足,有条件出文艺精品,提高基层文化自我发展、自我服务能力。(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张全林)